台校教室 |
全校從幼兒園到小學部、中學部的學生總數,約有四百多人。原本的走向是台商子弟學校,所以起初幾屆台生的比例最大,然後,接踵跨海而來的台商不那麼多,逐年修正招生制度下,現在新入學的幼兒園一班二十多名學生裡,台生大概不超過三位,有的一位也沒有。
台灣是人少志氣高,兩千多萬人要接覽全世界的工作,五大洲都有據點在,一離島大家都從近鄰變成遠親了,真是湊不出人,那也無可奈何。如此一來,糠軒、難疑、汗鄰這些教材真的有點強龍壓賓,台生通常最適應,是班上的領頭羊,而他的華人同學們、印尼人同學們、其他國籍同學們就讀得吃力些了:誰知道搶孤和天燈的意義呢?誰耐煩民意代表和鄉鎮議員的層級呢?誰搞得清楚整整一大本別的不提只有台灣的台灣史呢?至於九族還是十四族,印尼有五百族......談到學習動機,只有一句,感謝師生共同賣力演出。
未曾正式轉型為國際學校、大舉修訂教材以前,對於這樣不對等的學習環境,政府給予海外台生「僑考」的制度,凡是僑居六年以上的台籍同學,可以不參加學測、指考,以相對簡單的僑考試卷,進入各大學的保障名額之中。通常每年五月榜單上彩賀著的都是名校,看榜很有意思,幾家歡樂幾家愁,學生歡樂,老師愁--
甲老師:「我當年補習補得這麼苦,才上X大,現在那個狂打GAME的傢伙,成了我學弟......」
乙老師:「你放寬心罷,他們進得去不一定出得來。到時候又轉入僑大先修部。」
丙老師:「他爸有錢,我不甘心。」
丁老師:「讓你們兒子從國一轉過來,讀到高三剛好六年考僑考,以後變X大Doctor,你們就會舒服多了。像我女兒就快要畢業變成Doctor。」
戊老師:「在這裡,結婚對象沒著落......」
僑居海外的小朋友與國際接軌的同時也是與台灣脫節,出門都講印尼文,中文基礎略弱,審美觀也不太一樣,所謂旅居,好壞都有,優劣難分,保障名額制度暫時不失公平。總之小朋友自有小朋友的天空啦。但戊老師講到的,應該是各國際學校的問題,大家作為異國人,被圈在校園那麼小的圈子裡,要是寧缺勿濫,還真的一缺到底,怪不得美國學校、新加坡學校、歐洲學校等的老師更換率那麼高了,台校也是一樣,每年要走一大批。異國戀?似乎浪漫有餘,過起日子來不輕鬆的。
有一回,資深同事看上了一名黑膚女孩,要把她娶回家,問了規矩才知道,印尼政府還要外國人出示核可宗教的信仰證明,才批婚姻登記,像台灣的民間道教很混亂,是不被允准的;這名同事愛吃豬肉,也絕不可能像太太一樣每天往麥加朝拜五次,所以思量再四,最後跑到教堂去受洗。蒙主恩,辛苦他了。
接觸過幾個不同的國際學校,整體來說印尼的教育環境很質樸,國民不飲酒,校園極少極少抽菸勒索的事件,台校也是,小朋友講起話來,比起台灣好像更小兩年那樣的天真,五六年級了,還喜歡牽著老師跳,上中學了,聽健康課也只是臉紅紅地偷笑,並不像印象中的台灣中學生那樣胡亂黃腔,這大概是整個文明程度發展的階段所致,再過幾年就迎頭趕上去了罷。美國教師所擔心的,早已不是抄作業、整潔以及說髒話,而是開槍、強暴、群架不是嗎?台灣可能也有那麼一天吧,印尼倒還純樸得遙遙落在十幾年前。
教師們在台校,很有參加大場面的機會,事實上,台校作為華文重鎮和子弟學校,本來就是各華社和台灣工商聯誼會邀請的主要對象,三不五時,就有一個國慶、中秋或某某事業週年等大型晚宴,每次我們參與,彷彿回到了父母話裡的年代,大家圍成幾十上百桌,準十道菜在紅綢彩緞中送上,台上演唱鄧麗君的歌兒的,曾經是向娃、李麗芬、林曉培......有一次,邀請到明華園與孫翠鳳,那是一場尤其為華人長輩們津津樂道的盛事。
雅加達台校校齡雖然才二十多年,中文圖書的藏量,已經是全雅京,或者全印尼最大的地方了。早期印尼還排華時,多少勇敢的長輩偷偷將中文書放在行李箱帶過來,就為的後人用得著,現在則可以直接空運新書了,已經累積有二萬本。圖書館再需要空間,舊書也捨不得丟棄。就憑書量這一點,就有得是本錢與華社(華人社團)合作推展華文熱潮。以印華文學為目標,直到能與馬華文學分庭抗禮,我想那是未來學校轉型後,最值得做的一件事。
圖書館 |
中華民國婦聯會參與校慶 |
嬌生慣養的小學生參加路跑活動 |
ㄇ字形的校園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